【昭君原野】白龙潭

在一大片良田包围的山根处,有一处极窄豁口,从此处进去,便来到一个小盆地,白龙潭正在中央。
潭水呈圆形,方圆一亩大小,常年向外流淌泉水,无论晴天雨天,水位都不见消涨。有极善凫的人曾潜水下去,想一探深浅,却总不能到底,
于是只得原路返回,从此便再无人敢下水了。有传言说,这是因为谭中住着两条白龙的缘故,人们就以“白龙潭”相称。

【昭君原野】板庙

明朝初年,一四川盐贩途径此地,不巧天降大雪,道路阻塞,他被困于此,只得用树枝搭了棚子休息。
睡着以后,竞有神仙托梦,要他在此修建一座庙宇,如果办成便可佑他此后无灾无难。盐贩醒来后,果然雪止天晴。
于是几年后回返,做了一个微型庙宇挂在树上,十分灵验,因此香火旺盛。
后来,人们就用砖土木石修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庙宇,依然称作“板庙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和平村

新中国建立初期,人民安居乐业,社会安定有序,榛子树岭因此更名为和平村。
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以后,时任支部书记的张运丰带领全村人民艰苦奋斗,使和平原有的“四十五里后家坪,不带干粮饿死人”荒芜之地,变成了千亩粮田。
新中国建立初期,人民安居乐业,社会安定有序,榛子树岭因此更名为“和平村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将军寨

说起“将军”一名的由来,和明末清初的闯王李自成还有些关联。
清朝初年,传说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在兴山抗清时,路过一座山,
发现此地山势显要,悬崖峭壁,犹如刀削斧凿一般,而四周群山便似众星拱月一般环绕主峰,登顶四望,
五县风光尽在眼下,正是易守难攻的绝妙之地,于是下令在此处筑寨藏兵,故名为“将军寨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金鸡桥

传说清朝晚期,板庙老街有一段时间不甚太平,居民遂请了个阴阳先生来看,先生看过后说,
是因后面的将军寨上,有一只鹰时刻盯着街上的行人,所以灾祸不断。
于是提议在街上的石拱桥桥头立上一座石雕公鸡,此后,街上果然太平许多。从此将石桥取名为“金鸡桥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李来亨抗清遗址

顺治二年,李自成战死,李来亨跟随李过、高一功等大顺军主将联明抗清,李、高殉难后,
李来享率数万部众入川、鄂边缘,与郝摇旗、刘体纯会师,组成夔东十三家。于顺治八年驻军兴山的百羊寨、茅麓山等地屯耕山田自给。
康熙元年,清廷调集三路大军围攻夔东十三家,李来亨在兴山的万朝山、茅麓山、百羊寨等地屡败清军,无奈援绝粮尽,
又遭叛徒引路偷袭,最后举家自焚,只留下这片抗清遗址。

【昭君原野】龙口村

龙口村位于榛子乡西北部,是兴山县最北边的一个村,沿麻林河、高桥河、鲜家河而上与神农架毗邻。
相传在龙洞湾有一个大溶洞,有一湾碧水由洞内流出,形成小溪。溶洞所处位置,
在一条山梁首部,它似一张张大的龙口,仰天而啸。“龙口村”因此而得名。

【昭君原野】青龙村

青龙村位于榛子乡的南大门,这里没有轰轰烈烈地英雄故事,也没有更多的名人轶事,但这里曾经有两条充满历史故事的大道:
一条是解放前的支前马道,从大水坑经北帆坡、公坪、教地坝至原高阳镇,记录了榛子老区人民为解放事业做贡献的历史;
一条是解放后修建、后来扩建改造的252省道从村内经过,记录了老区人民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的历史,该村名“青龙村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青山村

青山村位于解放战争中万佛山战场遗址以北区域,该村是解放后三个大队合成的一个大村。
文革”时期有三个大队分别叫红军、红山、红林,后改名为青山、飞马、向阳。
2000年,原青山村、飞马村、向阳村合为一个大村,又因森林茂盛和植被较好而得名为“青山村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石柱村

在三岔河半坡,有一对自然生成的高十余丈,方圆三十多丈的石柱,这对石柱相距很近,挺拔秀丽,像一对挛生兄弟,傲然屹立在半山腰。原青龙口周围都能目睹此景,当地闻名。
2000年村级合并时,青龙口村、郭家台村、大土坪村三组、高峰村五组合并成一个村,
因这对石柱基本处于该村中心地带,故将该村命名为“石柱村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乌龟包

从板庙老街向东,翻过一个山垭,再前行几公里,有一块数百亩的平地,中央有一座山包,顶上一块巨石,
近10平方米长宽,2米高,头尾俱全,形似乌龟,远远望去,好像在缓缓爬行。
上个世纪70年代,县农业部门从山东烟台引进苹果试种获得成功,且品质优良,兴山县第一次有了自己种植的苹果。
据说收获后,还专门将苹果送给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品尝。因为这个山包形似乌龟,人们便称此地为“乌龟包”。

【昭君原野】幸福村

幸福村位于榛子乡中心地段。
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,公社属下有16个大队,将候家坪的起始点命名为幸福大队,寄予了当时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。
后来行政名称又几经改变,直到2000年全乡实行合村并组改革,
将原古家淌、五峰、连峰三个小村合并组成一大村,沿用“幸福村”的名称。

【昭君原野】育林村

相传汉朝有一员大臣李林出生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,后昭君出塞,他作为娘家人相送,为胡汉和亲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为了缅怀这位大臣的丰功伟绩,就把这个偏僻的山村取名为“李林村”。
后来随着朝代变换,或有误传,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“育林村”。